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作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我市拥有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发展,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承担企业生活区“三供一业”(即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管理)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职能。
2014年,我市被确定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国试点城市。按照今年6月底完成省属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进度要求,8家驻洛省企已全面完成“三供一业”施工改造,18家涉及退休人员在洛的省属企业全面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部分兼有社区管理、办教育、办消防、办医疗等办社会职能企业均完成剥离任务。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善小区生活环境
近几天持续高温,而洛阳单晶硅家属院居民们的心里凉爽得很。
“以前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停电是经常的事;现在改造完,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用电啦。”小区居民们开心地说。
大家口中的改造,正是前不久刚刚完工的供电分离改造。
我市部分国有企业的家属区建于“一五”时期,多数小区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维修改造,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管网老化陈旧,物业管理不到位,社区服务不完善,停水、停电、停暖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随着相关设备的老化,运行、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去年9月,市政府与5家省企集团总部签订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协议》,涉及省属集团及二级企业共8家,我市省属国有企业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也走上了快车道。
“三供一业”是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中补贴比重最大、影响面最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截至6月底,8家驻洛省企已全面完成“三供一业”施工改造,涉及水改2.24万户、电改2.2万户、暖改1.28万户、物业移交3.14万户。
社会化管理让退休人员有了“新家”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大而全”,不仅仅有生产经营任务,还要保障职工生活、支持地方建设,就像一个“小社会”,承担了不少企业以外的社会职能。
洛阳是全国地市级国有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增加,分布在各个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与日俱增,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也是国企剥离办社会职能的一项重头戏。
“只有让国有企业彻底甩掉历史包袱,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国资委负责人介绍,将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管理服务,进一步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
今年4月,我市正式启动省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短短不到2个月时间,6月16日,18家涉及退休人员在洛的省属企业就全面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共接收退休人员档案3.5万余份,接收退休党员4290人,3.5万余人有了“新家”。
与此同时,2家涉及社区管理组织移交的省属企业完成移交,洛单集团、洛轴集团、新安煤矿等6家企业办教育机构,洛轴集团、新安煤矿等3家企业办消防机构,义络公司、新安煤矿等2家企业办医疗机构,也按时完成了剥离工作。
通力协作细化政策实现多赢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既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精于主业,减轻负担,又有利于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更是民生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改善了企业家属区居民生活条件,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还有利于资源整合,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分离企业、企业职工、地方政府及接收单位多赢的局面。
省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省属企业、接收企业等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了各项任务按省定时间节点顺利完成。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深化国企改革专项小组,下设剥离办社会职能组,承担省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统筹指导、组织协调。市住建、人社、民政等部门分别牵头推进省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管理组织移交等工作。
细化政策、规范程序。市委、市政府把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纳入2017年国企改革推进方案,我市相继出台了《洛阳市关于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实施方案》《省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部署》等,明确时间节点,规范操作流程,层层压实责任。
强化督导、加强协调。坚持周例会制度,及时了解工作进度,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坚持通报制度,对工作推进缓慢的县(市)区进行通报,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对已完成分离改造工作、具备条件的家属区实施整体移交,抓好资产划转、接收后的管理维护工作,让更多群众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