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混改方案出炉后,如何具体实施成为下一焦点,而作为配套方案,人事改革自然是先行军。近日传出的《中国联通瘦身健体精简机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提出要精简机构,严控管理职能数和人员编制,将精减近900个人员编制,并敲定时间表:9月底前报集团公司审批、10月底前完成机构及相应人员调整。“瘦身健体”仅是联通混改的一个开端,日前其也在物联网领域大有动作,随着融资、人事、业务多头并进,联通混改马力够足?
联通酝酿大瘦身
联通“瘦身健体”方案浮出水面。在机构精简要求与设置规则上,方案明确了集团总部、省级分公司、地市分公司、县分公司/网格(基层经营单元)四级组织定位,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机构人员的精简无疑是方案的最大亮点。方案对部门和人员的精简数量作了明确要求,计划将总部人员编制从1787减少到891人,相当于减少了49%的编制;31个省公司的712个管理部门精简到516个,整体精简目标接近30%。联通“瘦身健体”结构精简方案并非“纸上谈兵”,其要求各级公司9月底前报集团公司审批,10月底前完成机构及相应人员调整。
对领导层“动刀”是方案的一大重点。中国联通以“下沉一线”作为核心思路,压缩以支撑及职能为主的管理部门,建立服务一线的倒三角服务支撑体系,引导和鼓励本部人员向下级和生产一线转移。方案透露,各级公司职能线部门员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全口径员工总数的5%,保证市场线、支撑线、职能线三者比例70:25:5。
瘦身被视为混改配套措施
在混改落地之初,联通重磅祭出“瘦身健体”计划,被视为混改的配套措施。
联通混改,融资是开场戏。8月下旬,联通将价值约780亿元的混改方案公之于众,将以A股上市公司中国联通为平台,通过“新股发行+转让老股”方式,引入中国人寿、腾讯、百度、京东、阿里等14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同时施行核心员工持股计划。联通作为首家在集团公司层面进行混改的央企,是国家发改委推动的惟一综合性试点,方案组织的层次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机构人员精简则是彰显改革决心的必修课。随着中国联通“瘦身健体”机构精简方案全面落实,中国联通将着重解决职能交叉问题,两个界限模糊的系统将彻底被分开。有业内人士称,“调整力度前所未有,管理层高度重视,希望能够打响混改第一枪。”相信通过这一人事变革,联通必将实现“瘦机构臃肿之身、改人事浮于之象”。
而混改带来的外部力量,在业务层面合作的紧密性会更强,尤其是在创新业务领域寻求新的机会(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互联网、金融和视频以及国际业务)。8月25日,混改方案发布九天以后,联通在广东召开物联网大会,打响混改后的第一枪。通集团副总经理姜正新称,联通和参与混改的战略合作伙伴已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之前的业务合作不同,联通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会更重视业务协同,合作的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借混改翻盘胜算几何?
今年上半年,联通净利润在有了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和移动、电信的差距依然不小。虽然上半年联通净利润增速近七成,但仅24.2亿元的净利,分别为电信、移动的1/5和1/26,相当于联通苦干半年不及移动一周所赚。联通“压力山大”。
而抓住国企混改东风是扭转联通颓势的重要机会。不过,国企混改的经验显示,多数混改企业只在局部做小型外科手术,此后业绩改观者寥寥。联通要加大翻盘胜算,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制度,破釜沉舟方能彰显改革决心和力度。王晓初曾坦言,混改难度不小,但联通需要借混改的东风突破很多不合理的规则,“闯出一条路”。因而,我们看到,联通混改规模之大、涉及之广、突破禁区之多,创下多个“之最”。
联通混改方案的突破效应已得到市场认可,接下来将进入实施阶段,顺利与否、效果如何,成为各方关切。王晓初此前在公布混改方案时憧憬,“中国联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如无意外,情况将会一天比一天好。”
当然,也有不少人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和BAT合作,短期内可以带来一定效果,但无法为联通带来长期动力。同时,战略投资者多元化是好事,但也造成多个战略投资者利益结构的复杂化,后期整合效率将影响联通对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利用效率。
联通能否乘着混改东风驶上高速赛道,拭目以待。
|